大学开学在即。作为新生的你,若不想循规蹈矩地按照“迷茫—思索—奋起”的大学生活轨迹走下去,在入学时就须未雨绸缪,做好规划。
远眺大学的出口——毕业生就业去向,如今的“弄潮儿”已经不是拿着诸多跨国公司的offer、在市中心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勇于搏击各行各业,自己为自己打工的创业者,才是同龄人中的“牛人”。
今年沪上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资本市场上,很多嗅觉灵敏的风投已洞察到,80后们还信奉着前人“创业有风险,无经验者慎入”的告诫,很多人不得不“曲线救国”,先就业、再创业。和80后相比,90后正掀起一场新的创业革命。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众多90后有一种等不及的创业冲动。大学毕业后才创业?90后会说:太晚了。
攀着豌豆藤 向上生长
今年1月,软银1.2亿美元的一笔投资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毕业生中引起了一串惊叹——“猫哥”的“豌豆荚”成为了互联网行业中又一家市值估价达到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
“猫哥”是王俊煜在大学里的昵称。作为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觉得,创业的阶段性成功不只具有表面的意义。“公司做到这样,至少说明现在做的这件事——帮助用户在手机上发现、获取和消费内容——确实有意义,对用户、对行业、对社会都创造了价值。”
作为国内最早做移动内容搜索的公司,豌豆荚从“应用搜索”、“视频搜索”发展到“移动内容搜索”,一直走在行业最前端。如今的豌豆荚,总安装量已有4.1亿,日新增用户在80万以上,是“中国安卓用户中最具人气的移动内容搜索”。
大公司没法做的事 自己出来试一试
王俊煜和豌豆荚的缘分始于2009年。
那年,豌豆荚作为创新工场的首个正式公开项目呱呱坠地,而从北大元培学院毕业后的王俊煜当时正在谷歌公司担任用户设计体验师。
彼时,王俊煜在谷歌的工作一帆风顺,只是,他的心里正盘踞着一个“新念头”。“主要是自己有一个比较想做的东西,相信它对用户、对社会都是很有价值的。”他说,如果在大公司能做这件事,就不需要创业。但公司做不了,于是只好自己出来做。
“这件事”是当时刚露苗头的移动互联网。iPhone和安卓系统手机的上市,令一些嗅觉灵敏的从业者闻到了智能手机新鲜的市场气息,王俊煜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当口,王俊煜还有另一个选择,去美国谷歌总部工作。然而流传颇广的一个说法是,李开复告诉他,“你要去谷歌总部,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只有一次。”
王俊煜抓住了“这一次”,在2009年正式进入了豌豆荚项目。
“豌豆荚”的名字,来源于“80后”童年记忆中的红白机游戏“超级玛丽”,游戏里有一种向上生长的豌豆藤,水管工“玛丽”攀着藤条,就能获得代表能量的“金币”。
创业迄今5年,从最初拿着10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栖居于北京一间小小的四居室,到现在拥有4.1亿用户、获得软银领投1.2亿美元,王俊煜说,“并没有太多血泪故事可讲。”
但事实上,和所有创业者一样,创业的目标、公司的发展、团队的磨合……这些抉择都需要他和伙伴们进行细致而纠结的思考。
令王俊煜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在2013年7月,创始团队就豌豆荚是否要独立发展一事,内部产生了分歧。
“后来回想,分歧的原因并不是大家真的意见不和,而是一个误会。”他说,当时自己以为公司做不下去了,很难过。但最后,团队一起平静地把问题整个讨论了一遍,经过沟通,才明白其实大家认可的目标是一致的。
与危机感共存的 是“向上”的理想
对于一个做搜索的公司而言,数据积累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近四年的积累,豌豆荚已拥有了海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及偏好数据,这成为了它所拥有的巨大竞争优势。
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豌豆荚创始团队的危机感始终存在。但是,与危机感共存的是一种“向上”的理想。王俊煜认为,自己和创业团队不相信所谓的“丛林法则”,“我们不取巧、不作恶,希望用刻苦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既能被用户喜爱、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又不失节操、堂堂正正的产品。”
在王俊煜看来,豌豆荚对产品设计和质量的高要求,正始于公司整体的价值观,在这个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是一股向上生长的力量。“公司的使命是通过大家的作品,把更大、更美好的世界分享给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用户。”他说,这种价值观,渗透在豌豆荚的产品里,也渗透在豌豆荚的文化中,在豌豆荚的世界中,没有复杂的操作,只有“有爱”的体验。
谈及豌豆荚的未来,王俊煜希望,这个“清新”、“简单”的创业公司能够朝着最初的想法继续前进,成为一个用户发现、获取和消费各类内容的入口,“当人们想玩点什么、看点什么、听点什么的时候,他们知道,只要拿起手机、平板或者电视,豌豆荚就会在那儿等着你。”
这是王俊煜所追求的“价值”,而“创业”只是一个实现价值的手段。“不需要为了创业而创业,而应该想清楚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有哪些达成目标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哪一种。如果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就可以做决定并且去执行了。”
法学女博士的新工作:极地研究
“在校园里待了很多年的人都有一个学术梦,但坚持走到底并不容易。我恰好是在迷惑的时候,找到了另一个天地。”今年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徐晨,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成员。而在此前的10年,这位女博士的专攻领域不是和极地相关的科学研究,而是法学。
因为电视剧迷上了法律
徐晨高考时,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所有学校选的都是法律系。这样的志愿选择和她中学时代的爱好有关,她酷爱看律政剧和侦探剧。电视剧中威严的法官和看上去很职业化的律师,都是她迷上法律的原因。
本科毕业,正是金融大热时。徐晨的很多同学进了律所,有的到投行担任法律顾问,而她不愿进入“喧嚣的世界”,更喜欢象牙塔的宁静。硕士期间,徐晨毫不犹豫地选了刑法方向。
“人常常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暂时偏离自己的目标。”读硕士时,徐晨坦言,繁重的学业使她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分和绩点,一度想跟其他人一样——多修点学分,今后找个好工作。结果,硕士同学纷纷毕业了,如愿去了对口的公检法机构,而她考虑再三,决定攻读国际法方向的博士。“我喜欢做研究时那种全身心的安静、万事不问的感觉。”
赴美访学 被“极地热”波及
2012年,因为成绩优异,徐晨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耶鲁大学麦克米南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
徐晨在麦克米南中心学习期间,恰逢中国发布极地研究报告。她遇到了美国研究极地政策的学者,听他们谈论美国在极地研究的投入、极地科考站的布点以及与周边国家港口城市签约合作等事宜。
“国人都觉得美国是实用主义当道的国家,但他们在极地政策的制定和研究上,非常关注国家整体利益,而且是有一个长期的战略布局。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在极地的整体布局上,还不够前沿。”那一年,恰逢“极地热”——极地政策在各个国家都被热烈地讨论着。在麦克米南中心,徐晨一度每周都要参加一个极地政策研究会议。
极地研究很特殊,既和科学有关,又和法律有关,更和地缘政治密切相关。正是在那一年,徐晨感到原本快要枯竭的研究兴趣又重新燃烧了起来,经世致用的理想主义在她心里“长草”。
哪里可以实现极地梦?结束访问学者的研究项目后,徐晨进入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在研究中心战略研究部,当记者找到徐晨时,她正要到外单位去送一份材料。“我们这里人不多,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尽管十分忙碌,但徐晨却兴致高昂。
徐晨告诉记者,我国是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之一,此外,与北欧也正在一起建北欧北极中心。对她来说,这些“大事”都意味着美好的职业前景,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现在,她除了继续研究法律以外,还要研究各种和极地科学相关的知识。“白雪皑皑的冰川想来都觉得很浪漫,不久前我还和同事一起去欢送‘雪龙号’科考船的科学家们出发。”
在徐晨的心里,现在的研究工作比较符合自己对职业的定位。“至少让我觉得,这么多年在学术上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误点“蓝芝士” 坑爹经历培育绝妙创业计划
国内的“吃货”们到海外旅游,最窝火的事情莫过于看不懂餐厅提供的菜单、眼睁睁地错失异国美食。
瞄准中国游客、尤其是饕餮一族到海外旅游的“觅食”需求,一群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新近开发了一个可以即时翻译异国餐厅菜单的手机APP。这款名为“蓝芝士”(Blue cheese)的APP推出至今不过一个月,用户数已突破4万。它不仅被苹果公司(APPStore)中国区推上了“优秀新APP”的首页,其开发团队也迎来了好几家风投。
出生于1995年的郭也,是“蓝芝士”开发团队成员之一,目前是美国爱荷华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据介绍,“蓝芝士”脱胎于该校的一项大学生创业比赛,整个创业团队从今年2月开始组建——所有成员都是“90后”,连团队的CEO也只是今夏刚毕业的本科生。
让吃货“秒懂”国外菜单,留美90后研发人气APP。
作为一款号称能帮助国内游客“秒懂外国菜单的神器”,“蓝芝士”是一款拥有光学字符识别功能餐单翻译软件。用户打开这款手机软件后,只要拿着手机、对准菜单扫一扫,抓取食物名称的关键词,就可以直接获得翻译的内容。当然,除了扫描关键词,“蓝芝士”也接受用户的输入搜索,提供餐单翻译。
郭也介绍,作为创业项目的“蓝芝士”,最早是从一些留学生对异国食物的“吐槽”开始的。以美国为例,很多深受当地人追捧的食物,并不合华人的口味。对于当地的食物,别说国内游客看了菜单会一头雾水,就连逗留数年的留学生,对一些食物也未必知悉。
“到一个餐厅或咖啡馆后,你能看懂的菜单就那么几个,食物点来点去也就那么几样。”一年前,在杭州读完高中赴美读书的郭可,也和很多留学生一样遇到了点单问题。也正因此,当他在学校的一次创业大赛上听说了“蓝芝士”项目,并和该团队负责人、美国爱荷华大学商学院学生闵芮豪闲聊几句后,立刻决定加盟,成为这个开发团队的成员。
实际上,“蓝芝士”的由来,和闵芮豪的一次经历。读大一时,闵芮豪为了追求同班一女生,邀对方到一个意大利餐厅用餐。菜单一上来,两人看了很久,发现都是生僻的单词。其中,只有一款名为“烤莴苣沙拉配蓝芝士酱”的菜品是闵芮豪能从字面上读懂的。望文生义地认为“蓝芝士”是一款可口的食物,闵芮豪就点单了,熟料上菜后才发现,蓝芝士是一款由青霉菌发酵而成的重口味奶酪,风味刺激,堪称“芝士中的榴莲”。这顿饭的结果是:“妹子吃得很不开心”,而闵芮豪遂有了发明一款“点单神器”的想法。
一个简单的创意,很快被写成了创业计划,继而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校内商业计划大赛。结果,这个项目获得了不少专家的好评。而在这所高校,获奖的学生项目一般都会被认真对待,学校除了给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场地支持,还会投入真金白银。
“当时在学校比赛获得了二等奖,拿到了学校的创业基金,大约两、三万美元左右。”郭也介绍,有了这“第一桶金”,团队很快组建完成。一个“纸上”的创业计划,正式付诸实施。
别总谈“以后” 本科创业失败“成本最低”
初战告捷的“蓝芝士”团队,由一群充满活力的90后中国留学生组成,出任CEO的闵芮豪今夏刚刚毕业,另5位技术团队的工程师都是学校计算机科学系的在读硕士。
具有商科背景的郭也,主要负责团队的商业运营和市场推广。平时,他的“工作”是一家家地跑包括学校餐厅在内的当地各类餐馆,洽谈合作、收集菜单。而在更多的业余时间,他不得不“打杂”,揽下词条收集和中文翻译工作。
对郭也来说,本科一年级就参加创业固然很“酷”,但肩头的压力也不小。包括国内的亲朋好友在内,他最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你累不累;会不会耽误学习?
“在美国,创业并不被认为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只要有想法都可以试试,即使失败了,还有下一次机会。”留学美国这一年,郭也发现,身边不少同学在完成学业之余,都在为“开创自己的事业”而做着各种准备。有的加入社团学习经营之道、拓宽人脉,有的则已经找到了合作伙伴,涉足创业活动。
在本科生中,很多人都有一点共识:不要总是谈“以后”,现在就是创业失败成本最低的年龄!
多省高职学校现“零投档”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各地高考录取陆续进入尾声,在一些省份,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在陕西,参加招生的文史类597所院校,其中139所遭遇“零投档”;理工类640所院校中,“零投档”院校多达181所。此外,安徽省文理科累计有约120所高职专科院校线上零生源,贵州省有近160所高职专科院校“零投档”。而海南省理工类中约30所院校的投档数为零;文史类中约50所院校的投档数为零。
据分析,地域优势在招考中表现十分明显。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及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生源普遍较好。而生源缺额的院校主要为一些社会知名度不高、位置偏远以及新升格的院校,尤其是东北、西北地区的院校生源较差,缺档较多,“零投档”的院校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的招生院校。
一些高校招生难的情况,早几年就已经显露苗头,学校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许多学校不是把精力放在好好办学上,而是去投机取巧“走捷径”。比如,为自己换一个更好听的校名,“理工”“科技”满天飞,或者谋求升格,专科学校改称学院,学院改称大学。殊不知,大家都改名、升格,还是要在同样平台竞争,光鲜的校名无法持久忽悠考生。
——《兰州日报》评论
复旦“门萨女神”遭质疑 被同门师弟批“自我造神”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复旦学霸”张安琪回青岛签售图书《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遭到高中母校同门师弟的质疑。
“万万不能接受她利用一般公众的学术追星心理自我造神。”青岛二中今年的毕业生、已被耶鲁大学录取的高文斌举例说,在书中,张安琪母亲表示,自己怀上张安琪的时候严格计算过时间,是在自己和丈夫的所谓“生理和智力高峰”上,言外之意是说正因为如此孩子才如此聪明,而张安琪则感谢母亲“如此处心积虑地生下了她”。“我知道张安琪学姐是学习材料科学的,算是‘科研中人’,以她的科学素养大概不会不知道,女性是否怀孕是一件高度偶然的事情,提前计划受孕时间往往无效,而她也应该明白,所谓的‘生理和智力的高峰’根本没法量化,是彻底的无稽之谈。”
无论是哈佛女孩还是耶鲁男孩,成功的育儿经验只具借鉴意义,不具可复制性,每个家长都该谨记。
——网易网友
北京出台史上最严择校令
综合《中国新闻网》和《南方都市报》报道,北京市今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最新统计数据为93.7%,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最新统计数据为76.82%。这两个数据与北京向教育部承诺的201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比例要求已经大幅接近。
在均衡布置生源方面,北京推行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等举措。北京西城区推出多所优质初中对口10多所普通小学,从2015年起西城区这些小学有30%毕业生直升对应初中,以后逐年递增10%,直到2020年,符合条件的全部学生都对口直升相应优质初中。
据悉,今年,北京出台“史上最严”择校令,全面取消“共建生”。谈及今年的招生,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称,“如果你发现哪个学校还有‘共建生’,可以投诉,我们保证处理”。
但愿这样的教育好政策,推进速度快一点,坚持到底不走样。
——新浪网友